永强阁 >风水知识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风俗习惯   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範身,于左肩上打结。   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竹管等。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尤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住所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过去高山族住房大部分为地上住屋,也有局部凹入地下。   泰雅人的住屋一般都建在山腰地带,住屋正面朝向低处。住屋一种是全部建在地上,另一种是屋内凹入地下,屋檐高不过一米半的半穴居式建筑。   赛夏人的住屋一般建在较平坦的山地,无一定的方向。布农人的住屋建在险峻的山腰地带,门朝向低处,为半地下室住屋。曹人的住屋多建在山腰平坦地方,门无定向。   排湾人的住屋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面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则以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块板石盖顶的。   鲁凯人倚坡建屋,先将基地铲平,成“簸箕形”,为半地下式住屋。阿美人的住屋建在平地上,无一定朝向。卑南人的居室为圆形,是用竹篱环围起来的。雅美人的住房大都建在沿海山麓坡地上,面海而居。建筑材料多取自于海边卵石,用卵石垒成地基和墙壁,外部蔽以茅草。房屋地基挖得很深,屋内凹下二三米,房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半地下式房屋,可抗台风的袭击。   平埔人的住房大都是干栏式建筑,也就是“架梯入室”的桩上建筑。高山族各族群住屋多数有门无窗,也无烟囱设备,屋内一般比较阴暗,陈设也很简单。现在各族群居住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房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屋内陈设已大为改观。   交通   高山族聚居的山区,层峦叠嶂,行路如蜀道之难。山区道路可分为“社路”和“猎路”两种。在深谷危崖和溪水过处,则架设木桥、竹桥或藤桥以渡。木桥多为独木桥,即用一株大树砍削成方木,横架在溪流两岸。也有在岩壑之间,用两木交叉,下端插入溪间,上端靠在岩壁上,攀登而过。竹桥有长短两类:短桥用三四根粗竹并搭在岩石上;长桥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间为桥架,再以四五根排竹搭在桥架与岩石上。有的在桥的两侧搭架竹栏杆,以便扶持。藤桥一般架在危崖深谷之间,往往是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   高山族人民不畏天险,用藤皮打成粗藤索两条,平行悬于两岸之......余下全文>>

高山族有哪些独特的民族风俗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参考 baike.baidu.com/view/4280.htm

彝族风俗的简介

  很早以前彝族就在宁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为开发和宁洱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本民族的文明。

彝族风俗的简介

  很早以前彝族就在宁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为开发和宁洱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本民族的文明。

苗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有那些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

高山族的动人故事

  高山族,泛指在十七世纪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至台湾前,就已经住在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原住民族。依照语言的不同,可分为泰雅族、赛夏族、排湾族、太鲁阁族、邵族、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赛德克族等14个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上属于南岛语系。原住民族在清朝时被称为“番族”,日治时期称为“高砂族”,国民政府来台后又将原住民族分为“山地同胞与平地山胞”,为了消解族群间的歧视,1994年将山胞改名“原住民”,后再进一步称为“原住民族”。   深入高山族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关于植物的传说故事,极具有神秘的色彩,以下我们就以赛夏族及排湾族为例,揭开这个民族与植物故事的序曲。   赛夏族与山棕叶的故事   早期的人们对于山棕(Arenga engleri)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的叶片是个宝,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其叶片摘下来晒干之后可以编织成斗笠、扫把等,甚至还能用来盖屋顶,遮风挡雨呢。山棕的叶片除了好用以外,还蕴含着一个传说故事,看看它叶片的前缘是不是很特别呢?开岔的叶片到了顶端却又合拢在一起,这正是传说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赛夏族人的邻居是一群矮人,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偶尔矮人还会给赛夏族人帮忙。可是矮人们太好色了,尤其是喝酒之后常常会用巫术来迷惑和骚扰赛夏族女性,这让赛夏族人强烈不满,于是,赛夏族人决定除掉这些矮人。当时两个部落全靠一棵山枇杷树(Eribotrya deflexa)往来,有一天,赛夏族人假装好意请矮人们喝酒,却暗地里偷偷派人把山枇杷树砍断了。矮人们不疑有他,每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喝完酒准备回家睡觉,没想到路过山枇杷树时,结果全都掉进了山谷里。   当时,有几个幸运的矮人抓住山棕的叶片,一时之间没有摔下去,他们非常愤恨赛夏族人,于是就开始诅咒,诅咒赛夏族人会被蛇咬、会有瘟疫、谷物会有虫害等等。山棕的叶片本来是椭圆形的一整片,然而,矮人每说出一个诅咒,山棕的叶子就自动裂开一片,就这样,一个诅咒接一个诅咒,眼看赛夏族人就要被灭族了,幸好此时矮人们力气用尽,终于全部摔死了。而山棕的叶子,因为矮人们的一个个诅咒之后,最后只剩下前端的部分还相连,这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山棕叶的形状。   赛夏人终于解除了忧患,可是,自那以后稻谷不再年年丰收,赛夏族人担心是矮人的灵魂在作祟,于是,为了慰藉矮灵便将以往的丰收祭改为矮灵祭。   排湾族与槟榔的故事   许多人喜爱嚼食槟榔(Areca catechu L.),关于槟榔在排湾族中则有个凄美的传说,叙说了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个少女的槟榔殉情记。很久以前有两个排湾族的山地儿郎,兄弟俩不约而同爱上了一个少女,直到有一天,弟弟知道了他的哥哥也深爱着她,为了成全哥哥,弟弟便离开了部落,没想到走上一条山路时,失足掉下山谷摔死了,弟弟死后遗体凝结成灰石。当哥哥知道弟弟为了割爱,竟然牺牲自己,悲恸之下,也自杀在弟弟遗体处,后来哥哥的尸体处竟然长出了槟榔树。那个娇美纯真的少女,得知两兄弟为她殉情后,非常伤心,在凄凉的落山风与黄昏陪伴之下,也自尽在他们俩的身边,不久那地方则长出了荖藤(Piper betle L.),荖藤慢慢成长,攀上那灰岩石,缠上了槟榔树。   当时排湾族人,无意之间把荖叶、槟榔、灰石混在一起咀嚼,竟吐出了血一般的红汁,族人都认为这是三人的鲜血,从此以后,排湾族的男女婚嫁便要准备这三样作为聘礼,一方面象征着百子千孙,另一方面也是寄望新人要爱情坚贞,天长地久。   以上只是台湾高山族与植物有关的两个故事,所谓一花一世界,草木有情,我们相信一草一木在不同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希望这则简短的文章,能够激起你的好奇......余下全文>>

印尼的民族风俗?

  印尼有2.17亿人口(2004统计),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十分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此外,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肉制品,不饮酒。   印尼人比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印尼人与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和外国援助等问题。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剑),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妇女搬运物品不习惯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成塔状,用一个托盘顶在头上。印度尼西亚人偏爱茉莉花,并把茉莉花视为纯洁和友谊的象征。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在这里都有较多的信奉者,民间还盛行拜物教。由于其历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小岛屿分布范围较广,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种类繁多。   (一)印尼全国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主要习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饮料,宴席中不上酒类饮料;不食猪肉;(2)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礼物或递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祷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传统,一般在公共场合,男士请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车。而女士从男士面前经过,皆屈身弯膝而过,以示回敬。在社交场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动握手,若对一方伸出手,可以轻握。此外,印尼人视陌生人触摸自己的头为无礼。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调味时喜加多种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饭用右手抓,宴会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传统服装名为“巴迪”(Batik),实际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传统的腊染工艺制成的纺织品,有国服之称。高档的巴迪布为手绘图案,并绣以金丝等作为点缀。正式场合中男士可上身着长袖巴迪衬衫,下着深色裤子。女士一般着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装,颜色普遍比较鲜艳。

高山族的文化习俗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心,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高山族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余下全文>>

春节的风俗与习惯传说是什么?

  过年      腊月二十三(1月20日 大寒),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1月21日),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1月22日),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1月23日),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1月24日),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1月25日),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1月26日),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1月27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1月28日),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1月29日),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1月30日),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1月31日),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2月1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日),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2月3日 立春),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2月4日),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5日),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2月6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7日),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2月8日),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2月9日),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2月10日),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2月11日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传说   “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简介   年是一种凶兽,又名“夕”故过年又称“除夕” ,每“年”一次出来害人,先人无法制服它。   也有人认为年和夕是两种不同的凶兽,但是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将年和夕都视作同一或同类神怪。   就古代汉语的词义来分析“除夕”,“除”由“去除”这一意义引申,有除旧生新的意思。(《诗经小雅小明》有......余下全文>>

高山族美食图片名称





高山族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