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方姓的来源?

  姓氏起源     “方”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自古方姓出英雄   各位乡亲父老,我看要在你们广东找出一条英雄好汉,恐怕很难的噢。你放屁。来者(胆敢)何人?我你都不认识?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无敌神拳,方世玉是也。   相传在很久以前,广东出了一位英雄叫方世玉。如今方姓在广东分布很广,而且自古以来方姓的确出了许多英雄豪杰,那么方姓人家的祖先究竟是谁呢。   方姓是中国百家姓中得姓较早的一个,而且是少数天子御赐的姓氏之一。正如银幕上那个为我们所熟悉的英雄形象--方世玉一样,纵观方姓两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方姓不愧为英雄辈出。方姓始祖方叔就是一位朝廷功臣。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他曾奉周宣王之命,南征荆蛮,平息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大功。周宣王为了表彰他的功劳,赐他的子孙以方为姓。   方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炎帝将一块被命名为方山的地方封给他的第九代孙雷,雷的子孙也就以地名为姓,姓方了。   这里是东莞市厚街镇河田村,明朝初年,方姓人家的祖先就来到这里。   方葵枝:从禹州到河南光州固始这个地方,我们河田的祖先是方叔的后人,在福建莆田,从莆田一路发展,发展到第九代,来到这里发展,现在发展到第三十代。   在广东,方世玉的名字家喻户晓。而提起明朝著名爱国学者方孝儒,全国各地的方姓后裔都会骄傲的说,他是我们方姓人氏的榜样。方孝儒曾深受朝廷器重,凡国家大政,都要征求他的意见。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召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因遭到愤然拒绝,而将方孝儒磔于市,并诛斩十族,死者多达870余人。由于方孝儒性格正直忠烈,人称正学先生。每年,方氏后人都会进行祭祖活动。来祭奠这位的方姓英雄。   方葵枝:我们的祖先从河南到福建,从福建莆田到河田。所以我们就叫河田,不要忘记河南和福建两个地方,不要忘记老祖宗。   早在唐代,河南的部分方姓就已经开始了南迁的步伐,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明清时期,方氏家族日渐昌盛。方氏后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勤劳,日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像河田村抗日英雄方玉书老先生的家,就是祖居了600多年的明朝建筑。如今方老先生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方葵枝:方老先生,像这位方老先生家里面,现在是几代人?四代同堂。这位是您的?妈妈。您的老母亲。今年多大岁数啊?九十七岁了。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七十七岁。   其实,不仅是河田村的方姓来自于福建,台湾的方姓也多半是从福建迁移而至的。方姓入台时间较早,多半是在明末清初作为头几批开垦台湾的先民登上宝岛的。方姓是台湾第49大姓,他们遍布于全省各个角落。其中台南的方姓最多,嘉义、台北两地也是方姓的聚居地。   自古方姓出英雄,闻名于海峡两岸的方氏名人不胜枚举。在方孝儒之前,还有宋代与水泊梁山宋江齐名的南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他为中国反封建历史书写了不灭的功绩。近现代还有著名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从古至今,方姓以其忠烈英勇的气概闻名于世。从始祖......余下全文>>

姓何的来源

  何姓的起源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青山何氏载:     婺源东部的田源何氏,始祖是南唐国师何溥。溥,字令通(公元922—1019),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于的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   国师公出仕先任南唐史院编修,后拜国师。国师公因强谏,触犯皇上,贬官为海宁(今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令通公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令通公见婺源东部的芙蓉峰风景秀丽,即挂印而去,结茅隐居在那儿,享年98岁。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明代刘基为此书详细注释,《四库全书》收录)等著作传世。   令通公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闰公(公元946—1037),当父亲贬官(公元956年)之后,秉承父命即回河南颍阴。到开宝元年(公元968年),闰公自颍阴往海宁探望父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上。开宝五年(公元972),令通公携闰公之手,东望田源美景,就指导规划,闰公就建房居住下来。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闰公长子何益(字逊之)奉母雷、妻卢氏到婺源,三代聚会,田源之何肇始矣。直系世系如下:令通公生闰公,闰生晦之公显(闰公幼子);显生三公彬;彬生九公义;义生六公乐;乐生十五公叔强;叔强生七公希元;希元生四公士仁;士仁生五公隆;隆生十八公蕙;蕙生 公;......余下全文>>

徐姓的来源

  徐氏源远流长,始于夏朝,是黄帝的嫡系后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周所灭,以国为氏。”根据考证,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高阳氏的后代,而高阳氏是黄帝裔孙颛顼帝的后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长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时受封于邳郸,为诸侯,生子嬴调,袭父爵。调生子房,房袭父职,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启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地方圆五百里,以今之徐州为中心,南至长江,北至山东、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东至东海。若木在这里建立徐国(今安徽、江苏交界处),传至32世徐偃,为周所灭。周武王时,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仍属诸侯国,后灭于吴国。失国后的子孙遂以徐为姓,奉伯益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华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东海郡”(现在山东兖州东南),堂号为“东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联有:“东海伯益,南州高士”、“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东海堂中万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龙八凤复飞腾”。   秦始王时,若木60世孙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东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该,远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隐居。至东汉桓帝时,徐该9世孙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誉称。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后。徐懋功30世孙徐绩(若木96世)生二子:长子秉哲,登进士;次子处仁,任中书仕郎。秉哲之子电发,登进士,电发之子融,亦中进士。世人称徐氏“公孙三进士”。   徐融之子鹤龄(徐稚33世孙),初居广州,后迁江西石城县,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传至三六一郎(徐黄),*冯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赖三共迁永定合溪,后迁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黄(徐)偕妻携子,由江西石城经宁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旧县陈东坑(即今蓝田),为徐姓入杭始祖。传至8世徐龙,*杨氏,生二子:长子有传(九一郎),迁本县湖洋坝尾,次子汝荣(九二郎),*吴氏,迁本县临城镇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现已繁衍22代。几百年来,他们固守家园,很少外出营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孙徐国华、徐清华同时迁至上杭城关。1949年,19世裔孙徐凤林迁往台湾,定居于台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关、城北小坪村、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固定链接 评论(0) 引用 阅读(17) 圈子 编辑 有奖举报   徐氏历史来源 编辑 2006-03-03 22:15:33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徐姓的来源

  徐氏源远流长,始于夏朝,是黄帝的嫡系后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周所灭,以国为氏。”根据考证,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高阳氏的后代,而高阳氏是黄帝裔孙颛顼帝的后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长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时受封于邳郸,为诸侯,生子嬴调,袭父爵。调生子房,房袭父职,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启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地方圆五百里,以今之徐州为中心,南至长江,北至山东、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东至东海。若木在这里建立徐国(今安徽、江苏交界处),传至32世徐偃,为周所灭。周武王时,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仍属诸侯国,后灭于吴国。失国后的子孙遂以徐为姓,奉伯益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华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东海郡”(现在山东兖州东南),堂号为“东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联有:“东海伯益,南州高士”、“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东海堂中万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龙八凤复飞腾”。   秦始王时,若木60世孙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东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该,远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隐居。至东汉桓帝时,徐该9世孙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誉称。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后。徐懋功30世孙徐绩(若木96世)生二子:长子秉哲,登进士;次子处仁,任中书仕郎。秉哲之子电发,登进士,电发之子融,亦中进士。世人称徐氏“公孙三进士”。   徐融之子鹤龄(徐稚33世孙),初居广州,后迁江西石城县,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传至三六一郎(徐黄),*冯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赖三共迁永定合溪,后迁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黄(徐)偕妻携子,由江西石城经宁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旧县陈东坑(即今蓝田),为徐姓入杭始祖。传至8世徐龙,*杨氏,生二子:长子有传(九一郎),迁本县湖洋坝尾,次子汝荣(九二郎),*吴氏,迁本县临城镇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现已繁衍22代。几百年来,他们固守家园,很少外出营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孙徐国华、徐清华同时迁至上杭城关。1949年,19世裔孙徐凤林迁往台湾,定居于台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关、城北小坪村、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固定链接 评论(0) 引用 阅读(17) 圈子 编辑 有奖举报   徐氏历史来源 编辑 2006-03-03 22:15:33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曾姓的来源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谢姓的来源

  我也姓谢

杨姓的来源

  杨姓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搐,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梅姓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国大陆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约105万,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六省梅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梅姓人口的74%。

姓梅的男孩名字

  梅庭睿,99分     庭:精明公正,义利分明,清雅荣贵,中年成功隆昌,出国之字。   睿:天生聪颖,多才忠厚,成功隆昌,环境良好,出国之字。

姓梅的男孩起名字

  梅昌丰 梅楚萱 梅田涵 梅团则 梅腾萁 梅丙杨 梅俊博 梅政东 梅承杰 梅浩增 梅生俊 梅殷飞 梅思槐 梅沐雄 梅程鑫 梅紫军 梅田林叮梅嘉兵 梅晓涛 梅柯予 梅丞林 梅忠棋 梅晞仑 梅隆强 梅哲红 梅冠豪 梅文子 梅大吉 梅书平 梅世萌 梅泽途 梅洪冰 梅俊峰 梅富铭 梅鑫强 梅福文 梅可康 梅天其 梅永搅 梅明祥 梅相轩 梅梓晨 梅厚清 梅春盼 梅义睿 梅正立 梅海财 梅鸿东 梅茗利 梅沛雪 梅泽鸣 梅昌博 梅雨翰 梅若兆 梅滟慎 梅川豫 梅峻延 梅思英 梅佳轩 梅骏霆 梅可煜 梅东铮 梅国霖 梅洋照 梅小玮 梅瀚平 梅轶刚 梅学嵘 梅郭桔 梅芝楷 梅冠轩 梅旺平 梅川涛 梅辉嘉 梅皓翰 梅辉智 梅克岭 梅之生 梅炅福 梅懿怡 梅恒豪 梅文南 梅世可 梅苒瑛 梅骉程 梅子非 梅锦哲 梅海华 梅林齐 梅佑辉 梅之天 梅以轩 梅林华 梅海广 梅永续 梅海豪 梅雨豪 梅侑远 梅树贤 梅超强 梅福利 梅琦茗 梅长鹏 梅宏周 梅黄忠 梅端福 梅锐墨 梅晓彤 梅凯雅 梅福旭 梅晓伟 梅绍涵 梅翊刚 梅西澜 梅佑忻 梅轩桃 梅照林 梅佳涵 梅其民 梅立山 梅泽翼 梅智涛 梅荣伟 梅海哲 梅展日 梅彬豪 梅彦男 梅沁宁 梅涵林 梅荆保 梅文志 梅若韦 梅孟康 梅西菡 梅博涛 梅志阳 梅二如 梅皓卫 梅泽翰 梅利轩 梅洋德 梅国华 梅嘉磬 梅克江 梅佩涛 梅劭瑜 梅政泽 梅嘉彰 梅增涵 梅笨斌 梅泽浚 梅伯城 梅超晨 梅弈宝 梅建雨 梅爱美 梅雨军 梅明民 梅梓轩 梅晓睿 梅广言 梅红甫 梅钊光 梅萌文 梅涛远 梅镕平 梅丰成 梅德发 梅泛夕 梅本宇 梅运潮 梅亦阳 梅伟健 梅浩明 梅好宇 梅宗伟 梅席德 梅梓骏 梅家峰 梅奕虎 梅海廷 梅亚耀 梅金益 梅大柄 梅国春 梅泓榕 梅毓琪 梅悦东 梅景秋 梅泽杰 梅紫攀 梅涵民 梅孟洋 梅治涵 梅奕涵 梅涌豫 梅泽松 梅子井 梅尚鑫 梅明多





梅姓的来源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