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我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服饰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雨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爱。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塔克亚”是一种斗形帽。下沿略大,彩缎作面,帽壁有绣花,帽上缀珠,顶上插猫头鹰毛;“别尔克”是用水獭皮做的圆帽,与“塔克亚”类似,只是夏季扎各种颜色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特特尔”是一种四方的头饰,上绣各种花纹图案,折起多褶,扎在头上。另外,未婚少女喜爱在发辫上别上发带。若是成婚新娘则从结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结列克”。“结列克”为红绸制作,帽子和衣服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一年后,可以换上套头的盖巾。中年妇女夏季喜欢穿半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制的、带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绣有图案、罩以绸缎面的“库鲁”(皮大衣)等。已婚的妇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种外用布、绒或绸作面,用毡作里的帽子。这种帽子绣满了花卉,并嵌有珠宝金银,有一串串珠子垂于脸前。若生了孩子后,就要戴上套头和盖巾。盖巾用白布制作,上有图案,很宽大,盖上后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脸颊。盖巾上有金银别针,在各种颜色绣制的图案中有“颊克”花纹。如果要是盖巾上没有绣“颊克”花纹的话,说明这个妇女已成寡妇。因而,从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上就能判断她们的婚否、育否。哈萨克族妇女的鞋、靴也有多种式样,通常穿的还是皮靴加套靴,较为讲究的还要在袜子上绣花,在套鞋上进行一番装饰。   居住   “穹庐为室分兮旃为墙”。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亚游牧民的居住习俗。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穹庐即毡房,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两个小时就能搭起一个毡房,若已搭起的毡房地方不太合适的话,几个人就能抬起来换个位置。......余下全文>>

新疆哈萨克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它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     民族乐器有冬不拉、库步孜和斯布孜合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民间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哈萨克族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禁忌: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啃,忌食猪肉,狗肉,驴肉,螺肉和自死的禽类及动物的血。在毡房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而坐,不许把退伸直。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冲进家门。

白族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火把节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余下全文>>

白族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火把节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余下全文>>

无锡有什么风俗

  无锡的特产: 油面筋,糖醋排骨,阳山水蜜桃,太湖三白.......   在大约十月五号左右开始在南禅寺有美食节。。   其他就是过一些和别的地方一样的节日。。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参考资料:百度

江苏启东的特殊风俗

  过年之前全家大扫除,过年前蒸糕,做酒酿(现在很少做了,都买现成的),大年初一要早起,吃青菜(大彩头),吃鱼(年年有余),米饭里放年糕(年年高)、红枣(启东骸顾子,吃了自己顾自己)。新年里不能说丧气话身体不好什么的。羊肉是启东人过年很重要的菜,年前年后送礼送羊腿会显得很客气。   元宵节老人要到女儿家里过的。小孩子提兔子灯,农村里还烧河边的干芦苇或干柴,并叫嚷“连财,连财,大家发财)   端午和立夏要包粽子和煮蛋。   一年上三次坟(年三十,正月十五,清明)   参考资料:我是启东人

水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水族人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使他们格外注重丧葬仪礼,并在丧葬过程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习俗。     水族的丧葬过程比较复杂繁纷,其主要程序包括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个阶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点。     家中老人咽气辞世后,家人要速派村寨里的小伙子,四出向亡人的亲戚朋友报丧。报丧的目的,既为让亲友有个精神准备,并速备下香烛、鱼、糯米、酒、布、钱等吊丧用物。同时,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忌荤举哀枣除了鱼类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类。     这时,遗属还要将逝者铺床用的稻草和穿着过的旧衣服,搬到寨外烧掉。这一名叫“烧老窝”的习俗,说是让烟火之神将这些用物带给亡灵使用,实为一种消毒清洁的卫生习惯。即使有些要留用的东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烟火薰燎薰燎。这一来,就算结束了死者的人间烟火生活了,不会将不吉的东西传给子孙后代了。     与此同时,家人要赶忙烧温水来洗遗体。据说,只有洗干净遗体,没有臭汗味,才能魂归祖地,与阴间的福先聚居在一起。洗尸体时,不能让死者的脚着地,因而要将死者放于竹编的米箩里,再用温水自上而下的擦洗。洗尸水要倒在没有人过往的地方,千万别让人踩上此水,否则,认为他的脚会开裂的。     洗净尸体后,再将遗体另置干净的米箩上(如能置于铜鼓上,将更为荣光),为之穿上寿衣。寿衣要3件、5件等单数枣倘若是年轻媳妇死了,则要等娘家来人验看。装殓要让逝者平躺棺内。切忌头高脚低,可见其脚部,否则会变鬼作崇云云。装殓时,还要让逝者口含银钸,手拿纸钱,头垫纸钱。此俗说是为了使逝者走入阴间时,才有钱去买水喝、买东西吃。为亡人穿寿衣及放置随葬物时,应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着地。倘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换新的,否则亡灵便收不到。此外,装殓时切忌呼喊活人的姓名,以避免亡灵将所呼喊者的灵魂勾去。     不论是为等待至亲验尸,或停尸待殓,还是装殓后的祭悼期间,为防止亡灵作祟和黑猫跨过遗体而发生意外,治丧时都要安排人员守灵。守灵时,除丧家外,村邻皆依俗主动前来帮忙。为了冲淡悲哀气氛和消除恐惧心理,守灵者或聚而摆古,或跳芦笙舞、唱花灯戏,或进行顶杠等民间竞技活动。     治丧期间,水族还有俗称“开控”的活动,即设置灵堂,祭掉死者。“开控”的时间可长可短,规模亦看家庭境况而有所不同。“开控”要在灵前点香焚纸,摆设鱼、豆腐、酒、饭等祭品。殷富人家还要悬挂3或5、7面铜鼓,再配上锣、钹,昼夜敲击。民间认为,铜鼓声有上通天神、下达海龙的神力,可令神仙来给亡灵安慰和指路,使逝者上天成仙或入海为龙。“开控”期间还要聘请谙熟水族社会历史和迁移路线以及死者生平的水书先生,请他们在铜鼓、锣拔和芦笙、唢呐伴奏下,颂扬逝者的一生和为人处事,吟唱水族祖居和迁移路线,祈祝逝者再顺江而下,魂归祖先的老住地。     水族治丧期间,还特别讲究忌荤吃素。除了鱼等水产品外,在未入葬前所宰杀的家禽家畜皆称为“南得宇”,丧家及其同一血缘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丧家及其同一血缘的人都不能沾腥,更不得吃“南得宇”。违者必遭村人谴责。此俗原为吃素祭祖,以示哀痛。后来给抹上了迷信色彩,说是在治丧期间吃了荤,会给家庭招灾惹祸,家庭成员中会有人伤残或早夭。只有等到安葬过后3天,才可开荤。这时,先得杀一只鸡供祭逝者灵位,再用鸡血冲水漱口之后,方可开荤。     水族对安葬也十分讲究,规矩甚多。寿终正寝者皆为土葬;而非正常死亡者(如产妇因难产而死),要先火化之后,再行土葬。安葬要请水书先生来选择吉日。由于葬期有早有晚,因而葬式也有便葬、急葬、深葬、假葬之分。便葬是不举办“开控”的悼念活动就安葬。急葬则因条件所限来不及......余下全文>>

7月6是哈萨克族什么节日

  7月6是哈萨克族肉孜节(开斋节),每年7月6日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   肉孜节,这个名称是波斯语音译,是阿拉伯语音译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此节虽源于伊斯兰教,但现在已变成了哈萨克族的群众性节日。在斋月里,伊斯兰教徒们要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封斋。不分年龄、不分男女、封斋30天。在摘月里,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饭,然后整日不进食,连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阳落山,做礼拜后才进食。   30天封斋结束,就是为期3天的肉孜节。肉孜节的第一天,举行完了群众性礼拜活动,节日就开始了。这天,哈萨克人就像过纳吾鲁孜节一样,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门。过节时,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辈定要给长辈拜节,且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说离开斋节剩下几天的时候开始做的。以油炸食品为主。这一天人们除了走家串户拜节之外,还举行节日仪式,进行哈萨克族的传统娱乐活动。由于这个节日的时间是安伊斯兰教历法进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这个节日曾是3天逐渐变成一天。

回族的风俗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回封斋控制饮食,律己怜贫,磨砺意志、耐力耐心。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庆祝节日。这天广大回族群众举行庆祝会,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穆斯林过节的气氛极为热烈。北京的回民中学和回民小学更是一片节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载歌载舞,欢乐开怀,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宰牲节的源起是什么呢?相传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梦见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其忠诚。当易卜拉欣正举刀一瞬间,安拉派特使送来一只绵羊,命其以羊代了。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种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回族沿袭此习俗,每年都要隆重欢庆古尔邦节,以示纪念。   圣纪节,是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这一天又称做“圣忌”。中国的穆斯林习惯将圣忌和圣纪合并纪念,称为办圣会。在清真:寺诵经纪念,然后与会者会餐,炸油香,吃打卤面全羊菜等。 浴礼)也就是洗礼,由三人承担,洗的顺序为先净下身,后洗头、面部,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用两块浴巾分别擦试上身和下身。然后将亡人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克番布单上,一层一层包裹好,用白布带系腰,扎紧头和脚,浴礼就此完成。





哈萨克族风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