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桃花风水 >姓名测字

重庆近代有那些名人?

  继古代部分的名人推荐名单产生后,重庆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昨日有了新进展。经过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提名、论证,最终确定了21名近代时期的名人登上推荐大名单。至此,本次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的名人推荐名单已经全部确定。   在讨论近代时期的名人推荐名单时,评委会的专家们颇费心思。尽管重庆近代史只有短短的一百余年,但在这个时期内,既有众多乡贤人士显赫一时,创下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有不少客籍知名人士鱼贯而来,在山城热土上开闯事业,在重庆近代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还有更多的英豪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在山城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至今被广为传诵。专家们本着“宜严不宜宽”的原则,对提名名单逐一讨论,最终确定了邹容、杨沧白、张培爵等22人进入推荐名单。   本次评选活动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不少读者、学人不仅在关注着这次评选活动的进程,还给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寄信发函,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举荐历史名人。这些来自群众的意见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在昨日的会上,专家们针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最后增补严颜、蹇义、冉道隆、龚晴皋四位名人进入古代部分的推荐名单(详细情况本报将在近期辟专版报道)。   另外,自公布夏禹为古代时期的重庆历史名人后,在读者中引起质疑。专家们对此再次讨论认为,由于夏朝至今在史学上属于争议较大的学术探讨问题,没有明确定论,加之从生产力的角度思考,那个时代尚为铁器,古人不可能用木头工具来治理礁石堆积的三峡长江。故为慎重起见,评审委员会郑重宣布,将夏禹从推荐名单中剔除。     专家推荐名单(近代部分)   邹容 杨沧白 张培爵 卞小吾 宋育仁 李耀庭 杨灿三 向楚 任鸿隽 钟云舫 张森楷 吴芳吉 赵世炎 杨 公 汪云松 卢作孚 古耕虞 何其芳 张德成 王朴 江竹筠

覃氏近代名人

  覃氏名人   阅读:27722008-03-23 19:25   标签:杂谈   覃儿健(?-80),东汉“蛮”族起义首领。溇中(今湖南慈利、石门、大庸等地)“蛮”人。建初三年(78)“蛮”族起义,奉为领袖,率众进攻零阳、作唐、孱陵等地。明年,汉遣大军及部分“蛮”族合围进攻澧中,会战于宏下,义军败,被杀。   覃元先,南朝梁将领。字流钦,名无克,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据有番禺。庆州刺史李坚遣人说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以“衍”与“彦”同音,恐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乎?”遂改今名。拜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合力讨伐,擒贼斩将,所向无敌,未几卒于军中,年七十三岁。其后裔均落籍罗城。   覃光佃,北宋将领。广西融州(今融安)人。博学能文。开宝六年(973)进士。先为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继而出任武骑尉,知雁州军事,治军严明。后迁沿边都总管兼劝农使。进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任官三十年,以年老乞归。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   覃如愚,南宋学者。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俊卿,号山堂。庆元进士。为国子博士,出知贵州(今广西贵县)。开禧初,被召,上疏极陈时政,以忤韩侂胄罢归,结草堂山中,与士子讲学。死后,门人谥为山堂先生。有《群书考索》,允称博洽,考证亦有心得。   覃澄(1218-1275),元臣。字彦清,覃亦作谭。德兴府怀来(属河北)人。父覃资荣,金末为交城令,降蒙古。十九岁袭父职,习蒙古语。1254年进见忽必烈,留藩府。1259年受命治安必烈分地怀孟州(河南沁阳),凿唐温渠,引沁水溉田。元世祖即位,升总管。教民种植桑、麦、稻等,造水轮、步船等农具。理诉讼,无积案。与邢州张耕并称为“良牧守”。后任罗罗斯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死于任所。   覃荣,明将领。茅冈(今湖南大庸、桑植境)人。字添佑。元渌平(今石门县地)安抚使覃友仁之后。元末降朱元璋,随朱与陈友谅作战有功。洪武四年(1371),茅冈少数民族起事,覃率兵招抚其首领,授茅冈隘安抚使,封开国镇夷将军,令世守其土。为茅冈土司之始。   覃垕(?-1371),明代慈利土官,世袭安抚使职。洪武元年(1368)归附朝廷,太祖以厚官授之。二年,又联结茅冈诸“蛮”起兵,扬言反明复元。明廷命杨璟率军至澧州招抚,覃诣军门受抚。三年,复叛,进攻州县,朝廷又命杨往镇压,覃败,遁入溪峒。四年,复出,周德兴率师前往镇压,覃分兵守要隘,周以奇兵破其栅,攻陷龙伏隘、温阳关。覃战死,余众溃散。   覃昌(1433-1493),明宦官。字景隆,别号葵庵,广西宜山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统十二年(1447)被选入宫,送内书堂学习。天顺年间,为太子朱见深伴读。天顺八年(1464),朱见深继位为宪宗,升为奉御。不久,再升针工局右副使,管针工局事。成化元年(1465)提升为司礼监右少监。成化二十一年(1485),掌司礼监印。在司礼监期间,单是为皇室主持选妃、皇子冠礼、太皇太后上徽号等等大礼,即达十多次。曾受赐蟒衣、玉带、庄田及各种珍宝。又受赐象牙印章二枚,分别镌有“忠诚不怠”、“谦亨忠敬”字样。金石印章各一枚,分别镌有“才华明敏”、“补衮宣化”字样。弘治六年(1493)病逝于私宅,孝宗三次派礼部官员谕祭,由工部给棺营坟,坟有祠,赐额为“褒德”。   覃纯一,清茅冈土司。其父覃声极以开辰龙关助清军讨吴三桂功,获嘉赏。曾赘于永顺宣慰使彭中涵,从彭镇压六里侯儿屯“红苗”,又以计诱杀辰州起义农民谢尔义......余下全文>>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的名字

  张良   张骞   张仲景   张飞   张辽、 张郃   张九龄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的名字

  张良   张骞   张仲景   张飞   张辽、 张郃   张九龄

馀姓近代名人或女明星

男:馀文乐、馀少群、馀光中、馀世雄、馀秋雨、 女:馀超颖、馀琳、馀莎莉、馀男、馀安安、馀德琳 我知道就这么多

古代名人名字带松的有哪些

  张松,蒲松龄,皇甫松

近代名人因家贫而勤奋读书的故事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近代熊氏家族名人

  熊侣——楚庄王。   熊槐——楚怀王。   熊心——楚义帝。   熊赐履——明末清初理学名家。   熊廷弼——明末辽东名将。   熊希龄——原中华民国总理。   熊十力——现代学者。   熊克武——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熊秉坤——武昌起义第一枪。   熊庆来——著名数学家。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   熊德明——向温家宝反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农民。   熊倪——中国大陆著名跳水运动员。   熊建平——著名物理学家、现任职于MSKCC。   熊黛林——中国大陆名模。   熊龙——马来西亚籍的华裔CART车手。   熊旅扬——台湾著名资深媒体工作者。   熊耀华——笔名“古龙”知名武侠小说家。   熊静——笔名“小妮子”小说家。   熊欣欣——香港艺人。   熊雪妮(雪妮)——香港粤语电影演员。   熊天平——台湾歌手。

名字里有之的名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   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代表作《淳化阁帖》   顾恺之。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张之洞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名人故事的名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近代名人的名字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