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儒家,道家和易经有什么关系

  孔子重新注释了易经,将儒家思想融入其中。易经本是趋利避害,修身改命之说,既经修茸,更至完美。应该这么说,《易经》是道儒两家的经典。至于仁,见者不同,认识亦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

易经属于道家还是儒家?

  易经既属于道家,又属于儒家。孔子是儒家为易经做了十翼注解,从此易经走向世界;道家早于孔子研究易经。易经是研究规律的,是道学,这充分说明道无古今,无终始。

如山海经,道德经这样的上古奇书还有哪些?不管道教,佛教还是儒家的都可以。

  《连山易》 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归藏》  记载了不同于《周易》的易占书《归藏》的权威文献是《周礼》。《周礼·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有六十有四”。这就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它们的共性在于:三者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迄止三国时,人们对《连山》、《归藏》有确凿证据的了解,仅仅如此而矣。至于流传的《连》、《归》用七、八,以不变为占等,不过是后人依据《左传》、《国语》中的“遇艮之八”、“贞屯悔豫皆八也”等筮例而作出的一种推测,至于汉人称《连山》为夏易、《归藏》为殷易、黄帝易,更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揣度,于史无据。排除了南宋王应麟误将他人注语“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当作《山海经》正文辑入类书《玉海》而不能计外,《周礼》也是最早记载《归藏》的文献。《九丘》 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三坟》 三坟,三皇之书,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序》;“坟”有大的意思.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搜神记》 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河图洛书 不是书籍 是两幅图 包含了术数变化和阴阳五行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如山海经,道德经这样的上古奇书还有哪些?不管道教,佛教还是儒家的都可以。

  《连山易》 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归藏》  记载了不同于《周易》的易占书《归藏》的权威文献是《周礼》。《周礼·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有六十有四”。这就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它们的共性在于:三者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迄止三国时,人们对《连山》、《归藏》有确凿证据的了解,仅仅如此而矣。至于流传的《连》、《归》用七、八,以不变为占等,不过是后人依据《左传》、《国语》中的“遇艮之八”、“贞屯悔豫皆八也”等筮例而作出的一种推测,至于汉人称《连山》为夏易、《归藏》为殷易、黄帝易,更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揣度,于史无据。排除了南宋王应麟误将他人注语“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当作《山海经》正文辑入类书《玉海》而不能计外,《周礼》也是最早记载《归藏》的文献。《九丘》 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三坟》 三坟,三皇之书,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尚书序》;“坟”有大的意思.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搜神记》 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河图洛书 不是书籍 是两幅图 包含了术数变化和阴阳五行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被称为国学经典的儒家著作是???

  论语

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

  "儒"为转注字.其原意为"人需"即"人生存於社会中所必需的学问".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论.   天 命 论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观 念 。 从 历 史 上 看 , 天 命 观 念 起 源 很 早 。 古 人 对 自 然 的 规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运 无 法 把 握 , 因 此 将 它 归 之 於 天 或 上 帝 的 旨 意 和 命 令 。 殷 代 天 命 观 念 很 流 行 。 《 尚 书 ‧ 汤 誓 》 说 : “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 《 诗 ‧ 商 颂 》 说 : “ 天 命 玄 鸟 , 降 而 生 商 。 ” 这 些 说 法 都 承 认 “ 天 命 ” 存 在 。 周 代 的 统 治 者 继 承 了 殷 人 的 天 命 观 , 认 为 周 天 子 得 天 下 , 乃 天 命 使 然 。 如 《 尚 书 ‧ 康 诰 》 说 :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 , “ 丕 显 文 王 , 受 天 有 大 命 ” 等 等 。   与 殷 人 天 命 观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 周 公 提 出 了 上 帝 或 天 可 能 改 换 人 间 代 理 人 的 观 点 。 认 为 地 上 的 君 王 只 有 实 行 德 政 , 顺 从 民 意 , 上 天 才 会 让 他 继 续 统 治 下 去 , 从 而 保 有 天 命 。 因 此 又 提 出 “ 天 命 靡 常 ” 、 “ 天 命 无 亲 , 惟 德 是 辅 ” 等 观 点 , 强 调 了 “ 德 ” 与 “ 民 ” 的 作 用 。 这 虽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历 史 进 步 意 义 , 但 始 终 未 能 摆 脱 对 天 的 人 格 神 的 信 仰 。   孔 子 继 承 了 殷 周 以 来 的 天 命 论 思 想 , 但 又 有 变 化 。 有 时 他 把 天 看 作 是 有 意 志 的 主 宰 , 以 为 “ 死 生 有 命 , 富 贵 在 天 ” 、 “ 获 罪 於 天 , 无 所 祷 也 ” 。 但 很 多 的 时 候 他 又 把 “ 天 ”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天 , 说 : “ 天 何 言 哉 , 四 时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孔 子 也 谈 “ 命 ” 。 他 把 “ 命 ” 理 解 为 包 含 异 己 的 一 种 不 可 知 的 力 量 , 说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 命 也 ;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 命 也 。 ” 这 ? 的 “ 命 ” , 显 然 是 指 一 种 不 可 认 知 、 不 可 抗 拒 的 必 然 性 。 孔 子 的 态 度 是 先 尽 人 事 而 后 言 天 命 。 他 的 天 命 思 想 奠 定 了 儒 家 天 命 论 的 基 础 。   孟 子 发 展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观 , 讲 “ 顺 天 命 , 尽 人 事 ” , 既 承 认 天 命 而 又 不 废 人 的 努 力 。 他 说 : “ 存 其 心 , 养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夭 寿 不 贰 , 修 身 以 俟 , 所 以 立 命 也 。 ” 这 ? 所 谓 “ 立 命 ” , 即 是 指 人 要 努 力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运 。 表 现 了 孟 子 积 极 有 为 的 人 生 哲 学 。   荀 子 更 进 一 步 , 提 出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命 题 。 这 ? 的 “ 制 ” 字 , 有 控 制 、 掌 握 的 意 思 。 他 把 天 命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规 律 , 主 张 人 们 掌 握 它 、 利 用 它 等 为 人 类 造 福 。 这 一 思 想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因 为 它 强 调 人 在 自 然 规 律 面 前 , 要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总 之 , 先 秦 儒 家 虽 然 讲 “ 天 命 ” , 但 更 强 调 人 的 努 力 , 特 别 是 强 调 人 的 道 德 行 为 的 自 觉 性 以 及 对 社 会 、 人 生 的 责 任 。

历史名人方孝儒家为啥被灭了十族。在风水界有人说是因为方孝儒家祖坟以至的方家被灭了十族,请大师们帮忙

  跟祖坟没关系,他自己非得和燕王朱棣过不去啊。当时那些和朱棣作对的,基本都是抄家灭族的结果。   建文四年六月廿五,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   他格外特殊被灭十族,因为朱棣继位让他写表文,他不写,朱棣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这书呆子不了解朱棣说到做到的性格,说了一句你灭我十族又如何,然后就被灭十族了。

怎样研究《易经》?

  个人觉得,《易经》这本书籍,如果不是做专业性质的研究的话,一般了解一下就好了,这本书对于人们来说太难,他的时代意义不是很强。   因为易经现代的书籍也过于庞杂,入门的方向有很多,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籍非常重要。窃以为如果有文言基础,大可直接从经传原文入手,市面上的本子,推荐东南大学注音版的《周易》(简体横排全注音,有通假字标注及简单注解,字比较大,缺点是好心的插图反而杂乱)。   另外一个本子推荐中华书局诵读本《周易》(四海本、绿本都可,有音频可以索要),没有通假字和插图。不管哪个本子,一些向来有争议的字、断句、读音都会有出入,先按一本学,之后多读几个本子自己再判断。(譬如,革卦:己日/巳日乃孚等等)   这两个本子一定要买一本,不然会有很多读音掌握不准(如屯zhun卦)。   如果没有文言基础,那市面上的入门本子也有很多。个人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张其成《易道主干》、张善文《周易入门》。   这几个本子的特点是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特有词汇的认识,泛读就好。特别说明:之所以推荐南怀瑾的书,是因为其书并不完备,但点到即止,防止走偏门。   另外,特别推荐一个iOSApp《易经》(图标是线装书的设计标有“有声同步”字样),诵读可调整语速、有注释和简单的白话文翻译。

被称为国学精典的儒家著作是《 》

  十三经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易》是属于儒家经典还是属于道家着作?阴阳八卦五行有怎样的内在联络?

易是很有源头的,传说是伏羲所创,所以有先天八卦的说法,后来经周文王改动,应该说是演化更准确。易在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名字,夏商都有,现在的易我们叫《周易》,就是文王推演的易。《易》我们叫易经,后来又加了定西,有彖辞,有传。 易,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了,不论是道教还是儒教,太极道家都用到的,而《易》呢,后来孔子继承了《易》,晚年研究《易》,《易》由此成为儒家的经典。 《易》以道阴阳,万事都是阴阳演化的结果,大道至简,再纷繁复杂,都是又由开始的事物的两面而来,这样就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了。善易者不卜,善卜着不易,实在难以语言道明。看了《老子》,你便会有感觉。 八卦,也是易的体现,太极有两面,爻分阴阳。《易》中并未道出无行,五行是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大成,认为完事万物都是无行构成,相互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和五行结合是后来的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回答可以弄清楚,我只是说了我的一点认识,是很肤浅的





易经是儒家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