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易经」凭什么变成儒家学派的了

  易经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所以今天人们说易经实际上是指《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人把《易经》、《周易》、《易传》的概念混肴了。

儒家道家哪个跟易经的关系更密切

  易经是揭示世界宇宙的本质与应变之道的经学!一是确立变是世界的本质,变有道在主宰,二是要应变就是用阴阳八卦来解读以应对!儒家思想核心是中庸之道,要应对变化,用中庸之道,修德能近道得道,守要循之要坚守之,如出现过与不及,就变回归之!所以中庸是易经的又一个应变之道!道家。承认世界有道主宰,就让他主宰,人不要去干预改变它,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陈易文!

太极图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标志?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以理论不懂的人多以为是道家的!事实上是道家出自这一理论,太极的概念应该是宇宙循环的基本法则;太极图的旋转应该是在模仿银河系的旋转。所以说:太极图的存在时间远远超过道家理论的存在时间!

太极图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标志?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以理论不懂的人多以为是道家的!事实上是道家出自这一理论,太极的概念应该是宇宙循环的基本法则;太极图的旋转应该是在模仿银河系的旋转。所以说:太极图的存在时间远远超过道家理论的存在时间!

科举制中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请问儒家经典是指什么内容?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易经的内容

  易经内容就是序篇加八八六十四卦啊!每卦六爻。你该不会是让我在这儿把所有内容打一遍出来吧!易经要先学习序篇,如果序篇都学不好的话,后面就不用学了,学也是误入歧途。序篇讲了什么呢?对人生又有什么启示呢?“行事预见天命,随机顺势而作,增善减恶,德被苍生,万物皆兴。”这是易经前言之中的一段话,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这句话前面的一句是下定义,同时也富含了诸多哲理在其中。“天命”这个词这几年很是流行,但是天命又是什么呢?今天不是讲语文课,我暂不对这两个字的字义做解释,结合易经来看的话,天命就是每个人的命理定数所在。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各位就会明白,比如我们生下来,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是谁是注定的,我们几时几分几刻出生,是男是女,多高多重,几只眼睛几只手。这些是我们不可能左右的了的。如果继续延伸的话那么就是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比如白天完了是黑夜,黑夜之后又是白天,白天天上有太阳,晚上月亮会发光,二十四小时是一天,十二个月是一年,春耕秋收,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天命,是不可违背的。所以如果把这句话反其道而行之的话结果会十分的可怕,你秋天撒种结果呢?刚刚发芽,冬天一场严寒就会把禾冻死。你白天睡觉,晚上起来学习和劳动,那么身体用不了几年就会完全吃不消落下诸多病根。上天如果不按照天命来行,时间颠倒,夜长昼短同样会引起地壳变化,海水温度变化,到时候地震、火山、海啸、台风都会爆发。那么把第一句话整句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经理任何事都要时刻明白,自己得顺应天命而行,同时也要提前计算及预估自己的天命以及事件的天命究竟如何。这里同时还有一层关系就是小我与大我之间的一种共存并行关系。好比一个人是炒股天才,自己的天命很清楚,但是突然赶上一个外力使然的崩盘,他不顾及事件的天命本身,最后一样会赔的血本无归。这句话的结论其实也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说这些都是易经可以帮你做到的。让你提前去预知天命的动态。回到刚才的例子,如果一个炒股天才他对自己的股市预判能力很有自信,然后他借助易经来卜卦,就会知道接下来自己恐怕会因为贪财而卷入一场浩劫之中,他就应当顺应天命,及时收手减少投资,把风险降到最低。其实这个举例在很多人或者事件中都可以套用,老人曾说淹死的多半是会游泳的,赌博输的倾家荡产的多数是赌博高手,公司出乎意料破产的多数是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手。有的时候人太过于的盲目自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自信到自大,那么关于天命的运转预判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接下来“随机顺势而作,增善减恶,德被苍生”这三句可以连在一起来理解,同时也比较好理解。随机顺势而作:这个机是指机会和机缘而不是如今比较常见给选择困难症朋友准备的那个随机。就是说一旦得知天命,跟随对的机缘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增善减恶:这个也并不是表面上理解的多做善事少干坏事那么简单。如果是少干坏事,难道你干几件好事再干一两件坏事就会被默许了吗?显然是不对的。这句话的正解是一个从精神层面来剖析的术语,做人为人必须先以善作为人生的规范与道德标杆去参照,依照此参照物去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把自己做的不对的事情,或者是不善的观念和想法逐渐剔除出去,端正自己做人的态度。关于“善”的道德标杆其实也是有的,如果听过我讲的内容,真的去读过《道德经》的朋友可以在《上善若水》那一章找到答案。这一章至少我认为是道德经中写的十分精辟的一章,但是我今天讲的是易经而不是道德经所以就不深入研讨了。德被苍生:这个德就是指的道德,结合前面两句来看,就是自己先具备德行,然后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及恩泽周围的一切,但是也要注意这里的“德”实际上也是一个量词,德的水准决定了你能够施德的上限,否则的话最终你就会变成“滥好人”或者“和事佬”这种既解决不了问题又落不下好名声的结果。最后的万物皆兴,这里的兴一个形容词也是结论,四个字不能单独使用,结合前面的话说意思就是把之前所讲假如人人都能做到的话,那么世界就会走向一个好的运转轨迹,人人皆以善为道德标杆、个人的行为规范总则,那么世间就会一切太平人人可欢笑度日。

《周易》可以理解为儒家经典吗?

  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周易》与儒家,道家的关系

  《周易》又叫《易经》,相传是周文王写成,其本身与儒道两家并无关系,而是一本单纯介绍自然事物发展的书,作者抽取了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十四个事物,通过描述其产生、发展和变化来阐述世界的道理,并且初步介绍了根据这六十四种典型事物来组合推断世间万物发展的方法(此外,《周易》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是一本富含哲学内容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经典的诗作)。它既是道家经典,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之所以《周易》被道家和儒家同奉为经典,是因为道家和儒家能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周易》进行阐述,而且能够借用《周易》来对自己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其实从本质上讲,是不同学派对同一本书的看法。     还有一点,“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哲学范畴,而且用现在的观点说,道家哲学的思想是客观而且唯物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道德经》等;后者是根据前者的部分而内容加以中国民间朴实迷信而产生的一中宗教,其信徒便是“道士”。代表“仙人”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老子的仙化)、南华真人(庄子的仙化),代表经著有《太平经》《南华经》(即《庄子》)《道德经》等。而《阴符经》则是和《道德经》齐名的“道家双璧”,当然也会被道教所借鉴。 虽然道教中人也常把自己称作“道家”,但这个“道家”是相对于“佛家”之类的宗教意义,而并穿与“儒家”类似的哲学范畴。

玄学,易学,阴阳学各自定义及与儒家,道家关系?

  道教   是张天师张道灵从创立的,属于道家,道家是从女娲,神农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又轩辕,周文王,姜尚,老子,丘处机,张三丰等好多大能之士皆属道家。   秦以前差不多每个朝代国师都是道家的人,道家是土生土长在中国的。只是后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借机把道教打压的现在还是一蹶不振)。道家的很多典籍也就此失传。真是可悲。   道家所肯定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返回到璞、素、真。这是道家的基点。老子开创的“道”的根源很深。   一个道字可将它们调和(|道,世间万物的本源,本质,规律)但是不同的道又将他们所排斥。调和和排斥不是语言可以讲明,要靠自己去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佛教是释迦摩尼从印度传过来的,   佛教的流传最初是汉时流传,南北朝盛行,在南北朝当儒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时,儒开始吸收佛、道的优势对自身进行调和,而道、佛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这就出现了不同的调和再造。   儒家主要思想还是继承道家的,仲尼还当过老子的学生,儒家讲的是以礼治国,儒家则是伦理教化的人文主义。   老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或者说较多地保存了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古朴性。老子用“谷神”、“玄牝”等女性相关语汇来形容大道的母体性,表现出女性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些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女性智慧的升华,而儒家文化是男性文化。如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比喻儒道两家,显然儒家是阳,道家是阴。这应该是能够接受的。不一定把老子的思想溯源到母系社会,因为目前还找不到明显的线索。而儒家继承、总结、提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是有明显线索的。   儒道两家表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格局,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存在体现于各个方面。冯先生就讲过,唐代两个大诗人,杜甫、李白,一个儒一个道,同时代表了两种文化思想倾向。关于老子与孔子的先后,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比孔子大20-30岁的样子。孔子向老子问礼,典籍里也都有记载。老子对周礼缺点的批判,不是对孔子的批判,是对礼乐文化缺点的批判。   玄学是道和阴阳的分支,然后再融合。   在中国,道、儒(你说的玄学好像是道与阴阳学的分支再容合)土生土长的流派,并流传下来。   一种文化文明发展延续,推动力需要很多东西。   中华文明靠什么发展到今天?很明显,儒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代文明在哪里体现?在《六经》。三代文明传承的动力在哪里?在孔子。从孔子开始,以及孔子门人,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把《六经》加以传承、总结、发展、提升。中华文化有古有今,几千年未间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能不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及努力实践的强烈意识。否则,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就没有了着落。对于“礼”,老子有很多批判。   “礼”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在发展中有流弊。但不能说“礼”作为一种文化没有意义。   老子主张文化批判,推崇自然状态。而儒家有进化意识,人不能停留在自然状态,不能说自然状态是最好的。   儒家把“礼”看成一种文明的形式。   比方说,喝生水就是自然状态,喝开水就是“礼”,放点茶,就是“礼”。礼从哪里开始?你摆脱了自然状态,就进入了“礼”,礼把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凝结为一些具体的形式。儒家始终重视并强调这一点。所以儒家主导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   文史典籍名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儒家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





易经与儒家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