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医上的“五脏五味”是什么意思 ?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味:辛、甘、酸、苦、咸   -----------------------   食物疗法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食物可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替代食物。民以食为天,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水谷精微源于食物之中,这是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人们以为药物是创造健康的先驱,而容易忽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是可以经由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中,即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中获取。保持人体健康最贵重的资本,就是人体对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延续,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就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破坏体内五脏六腑或各器官组织间的阴阳平衡。   人之饮食,各有适味。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类甜味)味,因甘能补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   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营养汇聚的地方,一切饮食都要进入胃中,“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都要禀受胃所消化的精微,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机能。五味归属于五脏,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五脏又与五官有直按联系,《灵枢·营气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矣”。由此可见,据其所好之味,便可测知其病。运用易经八卦之理,重视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对不同体质、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们, 合理调节饮食, 同样可达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医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内经上对于5味的描写是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意思说 阴精的生成,来源于饮食五味,而贮藏阴精的五脏、常常会被不正常的饮食五味所伤 过于酸了 会使肝的功能抗竟,因为木克脾土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量食用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呆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四季五味相生相克

  您的说法不见于黄帝内经,不知所据为何。   通常,春季少食酸,多食甘,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多食辛,以养肺气。长夏(农历六月)少食甘,多食咸,以养肾气。秋季少食辛,多食酸,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多食苦,以养心气。   明代龚居中著《红炉点雪》曰:   盐多伤心血,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辛多伤肝,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甘多伤肾,故季月(1)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1)季月: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四个月。   春季,肝旺之时,酸入肝属木,克脾土,所以春季“省酸增甘以养脾”。   此外,苦味食物、药物不一定是寒性。如吴茱萸苦热,治肝胃虚寒。薤白,辛苦温等。

四季五味相生相克

  您的说法不见于黄帝内经,不知所据为何。   通常,春季少食酸,多食甘,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多食辛,以养肺气。长夏(农历六月)少食甘,多食咸,以养肾气。秋季少食辛,多食酸,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多食苦,以养心气。   明代龚居中著《红炉点雪》曰:   盐多伤心血,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辛多伤肝,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甘多伤肾,故季月(1)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1)季月: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四个月。   春季,肝旺之时,酸入肝属木,克脾土,所以春季“省酸增甘以养脾”。   此外,苦味食物、药物不一定是寒性。如吴茱萸苦热,治肝胃虚寒。薤白,辛苦温等。

麻雀虽小五脏全猜一个数

  麻雀虽小五脏全,麻雀代表“1”,五脏俱全代表“5”,合起来就是“15”,答案是“15”。

五帝 五经 五音 五味 五谷 分别是什么?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五经::经、史、子、集这是五经   经——主要是四书五经   史——主要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正史)   子——主要是诸子百家   集——主要是历史上名家的诗歌散文集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   五谷:粟(稷)、豆 、黍、麦、稻 。俗名分别为 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五味:酸﹑甜﹑苦﹑辣﹑咸(酸﹑甘﹑苦﹑辛﹑咸)

舌的对应五脏位置

  舌头对应五脏的关系   舌尖对应的是心脏。左右对应的是胆肝。在心的上半部对应的是肺。在舌头的中间对应的是脾胃。舌根对应的是肾。   1.舌尖对应心肺   如果一个人的舌尖上有明显的红点,则可能是情绪变化过大,导致心肺有热、心火旺盛、睡眠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应尽量静心宁神,缓解情绪上的波动。可用竹叶、莲心等中药熬汤喝,同时少吃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2.舌中对应脾胃   如果一个人只有舌中位置的苔脱落,而整个舌其他地方都有苔,应该好好关注您的脾胃,尽快到医院做胃镜检查。   3.舌根对应肾、膀胱、尿道   舌根白腻、苔厚,多半为下焦(腹腔脐以下)湿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涩痛或小便变红、身体消瘦、手脚怕冷、后背凉、大便溏稀,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4.舌边对应肝胆   若舌边颜色偏暗,则可能是肝胆功能异常。1.舌胖大反映出人的脾有问题,可能为脾气虚,若伴随全身乏力、没有胃口、动辄出汗、大便偏软等症状,则表明身体抵抗力下降。2.舌面光滑无苔,中医称之为“光滑舌”,也叫“镜面舌”,这是由于体内阴虚内热、阴液亏虚,出现怕热、易怒、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症状,可吃些酸的食物来缓解,如乌梅、山楂等。3.舌苔薄而白,为外感风寒,应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注意防寒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   水湿重的舌像图与原因   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齿痕舌的原因,就是体内湿重,造成牙齿压迫舌头。   造成体内水湿重的主要原因是,冷饮、空调、环境、饮水过多、运动过少 。在四川、湖南等地,外界湿度大,需要吃辣椒来去湿。但在北京等地,气候干燥,吃多辣的,会上火。

五味的五味

  wǔ wèi1.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4.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辛。5.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觉口有酸苦甘辛咸,分别表示肝心脾肺肾有病起。注意:五味(酸甜苦辣咸)和人的五种味觉(酸甜苦鲜咸)不一样,五味中的“辣”,与“麻”一样算是一种痛觉。6.中医经典《灵枢经》的篇名,即第五十六篇。[关于篇名]五味,泛指食物或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本篇讨论了谷、菜、果、畜中的五种性味,各分别先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补益作用,以及五脏有病各有宜忌之味,这些都是药疗和膳疗的基本理论原则,所以篇名“五味”。正如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所云:“篇内详论五脏所用五味之义,故名篇。”

关于中药五味的作用跟对应五行存在疑惑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你仔细看看,五味入五脏。苦入心,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心主火,难道苦就该有“上炎”的特性?五味入五脏,而治五脏,配五行只是说明其药性所对应的脏腑经络。

算命说禁五味是那些

  五味,中药学名词。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因而也就习称“五味”。所谓禁五味,就是不要吃太辣、太酸、太甜、太苦、太咸的食物。





五行对五脏对五味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