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中医和哲学的五行关系

  第一,中医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二,哲学的五行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五行学的病理

  子平五行与病理 与 子平病源生死诀(一)五行十干表征一、木:肝、胆、头、项、关节、筋脉、眼、神经、肢体、毛发甲:头、胆。乙:肝、项。寅:臂、肢、胆、筋、脉、发、毛、风门穴卯:肝、胸、目、手、爪、筋二、火:小肠、心、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舌头、腹部、神经、血管、血压丙:肩、小肠丁:心、血液巳:面、牙齿、心胞络、三焦、咽喉午:心腹、小肠、目、舌、神气三、土:脾、胃、肋胁、腹、背、胸、肺、肚、皮肉、肿块戊:胃、肋胁(天干);背、肺(地支)辰:背、胸、项、肩、皮肤己:脾、腹丑:肚、腹、脾、肌、肉未:脾、胸、胃、腹、口、唇、齿戌:命门、胸、筋、臀、腿、膝、足四、金:肺、大肠、肝、脐、股、声咳、气管、鼻、皮肤、痔疮、呼吸系统、骨骼、牙齿庚:肠、脐辛:肺、股申:声咳、肺、大肠、筋骨、经络、音声酉:肺、鼻、皮毛、声五、水:肾、膀胱、胫、足、头、会阴、尿道、阴气、腰、耳、子宫、疝气、生殖系统、血液、汗壬:膀胱、胫癸:肾、足、精子:会阴、耳、腰、液、溺亥:肾、头、阴囊、髓、精六、古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心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足一身由。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辰土为皮肩胸类,巳面齿咽下尻肛。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门腿还足,亥水为头及肾囊。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干首坤腹坎耳俦,震足巽股艮手留。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中求。(二)各类疾病一、木1、甲木遇火多,多犯神经之疾。2、日干为甲木,流年与日柱天克地冲,多有伤头之灾。3、甲乙居前见庚辛,忌为头面。干上有甲或乙,又有庚或辛,庚辛克甲乙,头面有伤,破相。4、甲乙无根、怕逢申酉、杀合逢此、双目定瞽。5、木被金伤,筋骨腰肋疼痛。6、木太旺而病乃悬梁自缢,虎啖蛇吸。7、木太弱或死绝,多有头晕、目眩、气血不调、两鬓消疏而发稀、神经痛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多有肝胆疾病、腿足损伤等。8、水木相生而太旺,应多注意胃虚、恶心、口臭、咯气,并有食欲减退、身体衰弱、脉沉弱、腹部软弱无力、颜面缺乏血色等疾病。9、水木相胜,伤脾胃。10、金水多而木腐朽,且甲木极弱,又无火疏通,易患胆结石、秃头之病。11、土多木折,命局燥土过多,木气极弱者,头发分叉或断裂。12、甲胆乙肝,甲乙木又代表毛发及交感神经。水泛木浮,甲木极弱,易患脾湿之病。严重者往往导致皮肤萎缩,轻者秃头无发。13、火多木焚,木气弱者,不是肝虚就是目赤,眼经常发红。14、八字木为喜用,而遭强金克冲损伤,大多数有交感神经方面的障碍,否则有肝胆之病,并防车祸外伤。15、甲申、乙酉,小儿肝经风病。二、土1、戊己忌寅卯,休囚而生大疾。干有戊或己,见地支有寅卯,主家中有人患四肢风病、瘫痪之疾,或有卧病在床之人。日干为戊或己,防自身病。2、一杀三财双火主目疾(己日)。3、己日月戌、火神无气、多水多金、眼昏目闭。4、火土相生而太旺,常觉症状有胃部胀满、食量虽不异常但稍进食即感饱满或重压、咯气、恶心等。5、土虚木旺之乡,定伤脾胃。6、火土烁蒸,则发秃眼盲。7、土虚木盛必伤残。8、土多疾呆9、土太弱或死绝,时有面黄、减食、肢体怠惰、喜卧嗜睡、多思足虑、不喜动作的现象,并常有浮肿、脚气、口臭、齿痛的毛病。如果严重一点的话,有患消化系统、皮肤病的可能。10、四柱或岁运遇两辰冲戌或两戌冲辰者,易患胃病、脾湿病、花柳病。11、四柱或岁运遇两丑冲未,两未冲丑时,易患脾疾......余下全文>>

中医五行石什么

  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 中医五行、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属性归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中医五行石什么

  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 中医五行、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属性归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20080702.8点42分天干地支五行是什么?

  戊子 戊午 癸卯 丙辰     年天干土,月天干土,日天干水,时天干火     年地支水,月地支火,日地支木,时地支土供     年纳音火,月纳音火,日纳音金,时纳音土

中医五行基本理论学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删去许多看起来比较累的词)   需要说明的是:五行中是行是运行运动的意思,而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并不能理解为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因为它们不是五行,而是五行在地上表现出来的特性,被人用可以看到和识别的物质来表述而已。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天干地支与五行属性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石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中医将皮肤归结到五行的哪个方面呢

  肝为木,开窍于眼,主筋;心为火,开窍于舌,主脉;脾丁土,开窍于口,主肉;肺为金,开窍于鼻,主皮毛;肾为水,开窍于耳,主骨。

太极八卦,五行,二十八星宿,天干地支是怎么回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   所以,八卦是太极的衍生物。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龟蛇合一称玄武)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1985年天干地支五行是什么?

  天干乙为阴木五行地支丑为阴土五行(我的观点为干(燥)土五行)纳音命为海中金





中医的五行跟天干地支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