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阁 >风水知识 >易经入门

正确认识八卦和佛教道教的关系

  八卦是中国的易经,佛教是印度的佛教,别混淆,小心挨喷

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   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2.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   1.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2.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第三、佛教道教的各自特征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再说佛教、道教、之同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周文王与易经的关系?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周文王与易经的关系?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我是信佛教的,可不可以去道教的寺庙里上香?信了佛教,还有什么忌讳?

  没有关系,佛法是圆融的,无所不能涵盖的。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我佛门胸襟啊。当年有彻悟的禅宗祖师路过土地庙的时候也要进去上上香、拜一拜呢。这是佛法的精神,也正合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   真正的佛法是肯定其他宗教的,是不排他性的。   看看你如今都可以行不言之教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佛了,这十分难得的,随喜楼主。佛像可以带回家或任何地方,没有问题。   信了佛教是有禁忌的,呵呵;诸恶莫作这四字就是禁忌处。众善奉行这四字就是你该做的地方。   祝楼主一切顺利。

梦见与道教佛教的人对话

  你上辈子是修道之人,与佛菩萨有缘。去寺庙拜拜吧。

九华山佛教和五行的关系

  天台寺又称地藏寺,始建于宋,清朝中期天台寺周围有众多寺庙,香火甚旺。1936-1949年九华山一代高僧义方重整仪轨,大振沙门。1997年新修了大雄宝殿,号称万佛楼。后面有观音殿,观音殿下方是地藏古洞,但是要从一线天边才能下去。一线天在天台寺后方,由两块大石构成,人站其间,仰望天空成一线。这里是九华山最高的寺院,站在寺前平台,九华街,柯村尽收眼底。天气晴好时可以观日出,为九华十景之一天台晓日。

怎样理解佛教中的地风水火和道教的阴阳五行?他们相互冲突吗

  都是以不同角度在分析世界,本身并不对立或矛盾。佛法的四大鸡指四类特征和用途,来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创世神话,目的是说明各种物质世界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体,不是为了分类,而是为说明世间各物怎样组合。道家的阴阳五行来自先秦的阴阳家,后被借到道家中,是分析世间有形有质的一切事相而后分类归纳。印度思想是从微细看事物,而后知事物本身是组合是分散是“非一非我非常”,道家思想是从宏观从看问题从大处看特征而知事物无不有其自身特性归属。

道教推算和易经的八卦有什么关系

  道家的推算和易经的八卦学说基本相似。伏羲创造了八卦,千年以后老子李耳创造了道教,又过了几百年道教的人是从易经中吸取了一些精华作为了道教的推算。而且易经的八卦是一个非常非常深奥的问题,我中华上下几千年,真正读懂易经的人不超过五人,剩下经研究人士,他们只能说是大师级别,而不能说是把整本易经都读明白的人。易经说的是天地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占星,姓名,气功,奇门,中医,六壬,军事,政治……很多很多东西都涉及到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现代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其实就是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遗传学中也有与易经八卦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如下图

佛教的人为什么经常说“阿弥陀佛”,道教的人为什么经

  净空法师---同时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也圆满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法门,一个都不漏。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道”是什么?成佛之道。“妙”,它妙极了,这么容易就成佛了,决定成佛,不会把路走错了。同时这句名号也圆满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法门,一个都不漏。念这句名号,就把所有经典全念到了,所有的咒语也念到了,一样不缺,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就成佛。   “初步即是到家”,“初步”是我们发心念这句佛号,念这声佛号,“到家”就是成佛了。我们“初步”为什么没“到家”?“初步”下去,第二步就错了。“初步”没错,第二句不能相续,就断掉了。第二句是烦恼起现行、妄想起现行、自私自利起现行,所以你到不了家。   怎么念是到家?海贤老和尚做样子给我们看到了,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念念一个方向,念念一个目标,真诚心念,恭敬心念,清净心念,他每一念跟阿弥陀佛都相应,好像密码,好像通信一样,他这里发去了,阿弥陀佛就接到。阿弥陀佛就有回应,多么欢喜!我们看到好像他很苦,还常常受人欺负,实际上他快乐无比,这个世间上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实质上他住在极乐世界。他来给我们表法的,告诉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社会,念佛成佛要像他这个样子,没有任何障碍。平平安安,走完这一次表法的功德,利益一些有缘众生。   这个光盘我替他宣传,大家真的听懂了,你就干,一天看三遍,念一万声阿弥陀佛。可以在看碟时候念佛,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着一句,一面念佛一面看碟。你每天用这个当作课诵。早晨的课诵,晚上的课诵。看上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念一万声佛号没问题。一年肯定你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你是弥陀弟子,你是极乐世界的居民,你拿到极乐世界的身份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初步就是到家。   【解】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   这就是什么?“持名”跟“实相”相应。换一句话说,“持名念佛”即是“念佛实相”。念佛不要想佛的相好,就想佛的名号,最好了。想佛的相好,里面是夹杂着观想观像,不如老实念佛。我就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的时候我就想这四个字,好!跟“实相”相应。   摘自《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2集





易经道教佛教啥关系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起名大全